暗示的可怕力量,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说的“三个字”
文/鱼爸
1
有一个朋友谈起我们一个小学同学最近被人追债,结果打伤了人,被关了。
只是,跟着他一起出现在我们记忆里的是他妈妈那张从没笑过的脸。
好像有发不完的脾气。
但是由于家庭的变故,加之妈妈的否定,让他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2
我记得自己那时候作文写得好,有一次获奖了,在学校的公布栏里公布。
一定要继续努力,并且我自己也认识到自己有这个能力,多了一份自信。
他们会开始评价自己,在心理学的发展角度说就是自我概念”的发展。
心理研究是发现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最直接的影响人就是父母。
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不良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孩子跟其他小伙伴在外边玩的时候起了争执,如果被其他的孩子欺负了,父母就说你真笨!为什么每次都是你被欺负,你就不会去打回去啊!
有一天,一个妈妈带着一个10多岁的孩子找到他说我的孩子是早产,而且生的时候又是难产,医生说当时可能对孩子的智力有影响。我也觉得他有点那个’笨笨的’,学习成绩也很差。”
他后来跟孩子谈了很久,发现这个孩子的反应速度和逻辑思维都很好。
他成绩差是因为妈妈一直以来的心理暗示,说他是早产儿,大脑也受到了伤害。
3
父母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改变的话,就会让孩子的自我概念中融入你贴的这些标签。
前几天他跟外公说,我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捉迷藏时,我躲起来,你们都找不到我。”
还有一次我跟爸爸在菜市场走散了,但是我没有动,一直等爸爸找到我。”
有时候我听到他说这些的时候,就会说爸爸也觉得你很聪明,但是觉得你不够勤快,有点懒。”
孩子怎么做才是勤快?
我仔细想想,发现只要我带着他一起,教会他如何做。
小家伙挺勤快的,比如洗菜、择菜、拖地,样样能做。
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的孩子施加了无数的不良心理暗示。
4
很多孩子到了2岁就有了很强地客服困难的动机,希望获取大人的赞誉。
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个2岁的孩子成功地组装了一个小机器人,会微笑着扬起头,跟父母说,
快来看呀!这是我做的。”
孩子需要可以为他们当安全港、关爱、负责的父母,这样才能让他们面对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挑战时,能够不会害怕和焦虑。
在早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两岁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好奇心更强,也更加独立。
进入小学之后也会对解决问题更感兴趣,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信。
而一直拥有安全型依恋状态的孩子,长大以后在社会交往和婚姻家庭生活中都会更加自信平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或者总是说些负面的话,孩子就很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