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文章内容页

我叫蒲松龄,我就是被你们挂在嘴上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来源:荣汇富正能量 日期:2021-11-17 23:32:29 分类:家庭教育 阅读:

  我叫蒲松龄,我是被们挂在嘴上的那个家的孩子

  文/伯庸

  顺治十五年(1658年)对山东淄川县的学子来说,不是一个好年份。无论读的是公塾还是私塾,都避不开被先生家长反复训诫。训诫的内容是学生们挥之不去的千古噩梦——看看家的孩子

  这个家的孩子”,是蒲松龄。

  蒲松龄出身于淄川县的蒲家村。蒲家世代耕读,期待有一天族中子弟能够考取功名,把家族的社会地位往上提一提。可惜蒲家在科举上的表现很一般,没出什么显赫物。而蒲松龄从小兴趣广泛、思灵动,还诵,对文字极为敏锐,可称神童。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神童把技能点全都加到了奇怪的地方。

  明代出版业发达,书籍品类繁多,尤其是各种稗官野史、小说杂流极为盛。蒲松龄一接触到这些闲书,立刻沉迷进去。他最喜欢庄子》《列子》,觉得千古之奇文,至《庄》《列》止矣”。这些书现在都已列入学生必读传统名著书单了,可在那时,它们在家长中的地位堪比现在的游戏与网文。

  但天才毕竟是天才。蒲松龄读闲书不光读个热闹,还学得像模像样。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序里颇为得地说: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处时,私古文效”思是说:我喜欢随便写点儿东西,偷偷学点儿古文,纯属野蛮生长。

  这个古文是相对于时文来说的。在当时,时文”特指科举考试的八股文,而广义的古文”指先秦来的骈文、散文、辞赋之类;狭义的古文”特指《史记》《汉书》及唐宋八家的作品

  不,当时的应试教育很严格,有的师连古文都不许学生读,为太挤占精力。按照这个事态发展,蒲松龄古文学习绩应该会受影响吧?但家的孩子”蒲松龄在县试和府试中,都考了第一名,称为案首”。

  顺治十五年,蒲松龄案首的身份,前往济南参加道试,叫院试。蒲松龄进了考场,打开试卷一看,上面写着:早起这个目出《孟子》里的一个故事:齐有一妻一妾。早起”这两个字便出故事里的原句蚤起,施从之所之”——蚤起”即是早起

  蒲松龄拿到这个一时技痒,居然在严肃的考场涌出一股创作欲望

  但是,想在八股文里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限制,考生必须按照破、承等八个部分来写。蒲松龄不管这些,一篇议论文这样被他写了一部短篇小说,而且写得严丝合缝,完全符合八股文规范。可这毕竟是道试,他写这么标新立异的文章,难道不怕被主考官黜落吗?

  为他是案首。按照科场不文的规矩,案首只要不犯错,在道试时百分之百会被录取。主考官黜落一个案首,那是说点蒲松龄做第一名的知府和知县有眼无珠?这得罪的太多了。

  考卷很快被送到了主考官施闰章的手里。施闰章学问,还特别开明,没有寻常腐儒的保守气息。他一拿到蒲松龄的卷子,喜。蒲松龄的文章虽不太正规,但每一个点,施闰章都能捕捉到,并深得其趣味。施闰章在卷子后面评论:首艺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移风易俗。”于是,道试放榜之日,满城轰动,为蒲松龄又拿了第一。

  三次考试皆第一,蒲松龄在当地的风头一时无两。这时,劝蒲松龄先别急着起诗社,接下来还有乡试呢,那才是真正的龙门。蒲松龄却不,那篇满分文章雄辩地证明己不必战战兢兢地守时文规矩,只要有才华,走杂学古文路线一样能摘取功名。

  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参加乡试,结果落榜而归。乡梓震惊,却没太轰动。乡试和前几场考试不同,这是与全省精英竞争,难度极,谁没法保证一定能上榜。

  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再赴考场,仍铩羽而归。蒲松龄从此立志,发誓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学习计划很详尽,可蒲松龄的思根本不在这上面。他抑制不住己的兴趣,没事偷偷写点儿诗,还顺便搜集各种神怪异事,写写剧本,甚至还热衷于编俚曲调子。后来他编的俚曲有专门的合集《聊斋俚曲》,衍生淄博的一民间曲艺流派。

  蒲松龄的好友张笃庆看他每天忙活这些事,写信委婉劝他,闲书看得太多了,对考取功名是有妨碍的。果然,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又一次落榜。这说明蒲松龄根本没听张笃庆的话,气得张笃庆又写信来骂他: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

  其张笃庆冤枉蒲松龄了。蒲松龄贪不假,可说起学习态度却很认真在于,他天生性灵在文学,后来又经施闰章点拨,把技能点都加到古文上面了。可惜这二者很难兼得。尤其是进入康熙朝之后,科举风气变。康熙不喜欢有个性的文字,强调八股必须回归到经世致用上来:骚词客,不技艺之末,非朕之所贵。”

  这句圣谕对蒲松龄来说如当头一棒。他当年最满分文章如果放到这一时期,只怕零分文章

  在这种矛盾中,蒲松龄一方面没放弃艺术追求,一方面又继续赶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期间,他了《聊斋志异》,这里面有多篇文章讲科举。尤其是《司文郎》,讲一个僧能靠鼻子闻出文章好坏,结果最差的一篇文章作者反而中举。感慨: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并鼻亦盲矣!”这话其是蒲松龄己的愤懑之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从18岁的天才少年47岁的秀才。他去参加乡试,又一次被黜落。

  这一次,他不是文章,而是为越幅,做时一激动多翻了一页,等于考卷中间空出了一页,己竟浑然未觉。这是个很低级的技术错误。蒲松龄描述当时的情是:疾书,回头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出了考场,知道这一次又无望了,他居然还填了一首圣乐》来纪念这次失利

  回到家后,蒲松龄觉得不瘾,又写了一篇《责白髭文》,己铩羽而归,照镜子发现胡子都白了,便写文责备,说都怪胡子,还骂胡子什么不去长到那些功身上,我一无所来凑什么热闹

  蒲松龄一两用,一方面是文艺,不忍放弃;一方面又是要考取功名,孜孜不倦。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去青州考贡,才勉强做了岁贡生,其年已71岁,真应了蹉跎负平生”这句话。

  四年后,蒲松龄与世长辞。举这个目标,他这辈子没够着。回想一下,幸亏施闰章当初点中了蒲松龄,让他有机会继续创作;幸亏此后历届考官没点中他,不然后未必能看到《聊斋志异》传世,最多只在淄川县志里看到一个不痛不痒的进士名字。至于这个家的孩子”,蒲翁本是否宁愿如此,便不得而知了。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