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文案 > 文章内容页

三字经里的故事

来源:荣汇富正能量 日期:2021-11-18 00:26:09 分类:励志文案 阅读:

1、昔孟,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故事。孟子小时候家里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出谋生,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后回来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镇店,亲的原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举止文雅,落落方,学着读书演礼,孟这才放下来。这是孟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什么东西都一学会,慢慢觉得学堂的课没有思。有一次,孟子一墨守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师不,派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这下子孟知道独生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孟怒,拿起剪子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亲织的布。孟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孟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要买吗?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远祖孟僖子的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生盛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汗,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打开了黑。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为七十二贤。孟子这才明白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学习,终于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2、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年轻时候不学好,做霸市、缺斤少两、昧事,虽然赚了,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术不正、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要赶快改迁善、积阴德、广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善克己利。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后,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义方,灵椿一株,丹桂五枝芳。

3、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即三国时期东吴。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己的身体给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枕头。他对能尽孝道,是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故事编辑了一本书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4、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是孔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年纪吃小的。所谓三岁看”,四岁的孩子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

兄弟者手足,《千字文》中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彼此气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然和睦友如果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有违孝道,兄弟反目最痛的是

5、昔仲尼,师项橐(音驼)。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故事孔子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认真学问,倚仗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己给毁了。孔子是圣还是活到学到,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给后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所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怎么办?”童子说:城池在此,车安能通?”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还是车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什么名字,多年龄?”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项橐惊道:您是鼎鼎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答的出来我让城让路,答不出来请绕城而”。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项橐说:天地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多少根眉毛?”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道:我来告诉,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有黑白两根眉毛。”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没有什么没有烟?什么没有叶?什么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都有;柴草灯烛,是火有烟;没有叶不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萤火没烟,枯树没叶,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无驹?什么没有妻子什么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礼,绕城而。这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打探项橐的住处,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看劫持不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6、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同学朋友,他出身比较少年时期没有好好书,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是鲁国通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晚上回家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时间久了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打探这个秘密。有一天,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可是谁相信,怎么可能是皆知的《论语》呢?赵匡胤得知此事,亲到他家来探问,赵普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赵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宋太宗继位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太宗如告,赵普说:臣不知书,只能读《论语》。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辅助陛下致太平”。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7、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小时候放羊,家贫没有买书。中国在汉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己下功夫抄录,无书传学。那时候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为书,所家贫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一片池塘,他注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回家捆,截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有了蒲编书,他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为西汉着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县监狱的小官,后错被免了职。公孙弘本来不甘平庸家境贫寒只好替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8、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

头悬梁”的是晋朝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称闭户先生”。他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为晋时知名的儒。后对孙敬的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不与言”,家里都不理睬他。苏秦下了狠,日夜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己所受的奇耻辱,拿一把锥子刺其股,在腿上扎一下,醒了后再读。如此读,一年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了合纵计,腰挂六国相印,为历史上着名的纵横家/

9、如囊萤,如映,家虽贫,学不缀。

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映”讲的是晋朝孙康的故事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却能立志读,没有读书条件停止学习。唐朝李渤有诗说:次兄一生节,夏聚流萤冬映”。说的是此二的典故。曾国藩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异”。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东吴的会稽太守。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兴卿门,可使专学”。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点灯,他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一个很有学问一生中做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着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入睡。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中一动,映着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继日地读,从没有中断。孙康砥砺求进,学有,终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傅己盖的房子这么,没有了,吴同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