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文案 > 文章内容页

于丹论语心得之七:人生之道(3)

来源:荣汇富正能量 日期:2021-11-18 00:24:52 分类:励志文案 阅读:

第三部分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中的顺序是倒着的:我们是最先知言,在与交谈和读书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社会上立足。还需要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多一分尊重会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知命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一个循环的系统,他会有一种淡定力量去应对界。

五十知天命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的定力,基本上可做到不怨天、不尤,不为物所动了。

庄子的《逍遥游》中有类似的一个表述,它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是说,当全世界都在夸赞时候不会这种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当全世界都在指责,都在非难,都在说做错的时候并不泄气,依旧会坚持定的想法这样才叫做认清了内”与”,明白了荣”与辱”。

,所谓长是在历练中的逐渐,所谓生的归位是把在的东西的能量。

我们谈论知天命这个境界时候,很然会联想起金庸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独孤求败的境界

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一个门派的掌门,或者在江湖上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已经为名动江湖的侠,他的武功已经超越一个一个的流派划分而出于其上的时候这个可能只用一根木棍。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重要了,他的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求一败而不可得,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里。此时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他的无招,故而对手不能破解。

融会贯通的境界一直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其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一种融会和提升。到了这个境界后,进入孔子所说的耳顺”的境界了。

耳顺,是不论什么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

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不顺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顺呢?

在对天命有了透彻了解己的有了巨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能做到最限度地尊重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能虚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出发上去了解什么这样说。

这种境界,用中国文化一个词来表述,是悲天悯”,在真正了解利益出发点的前提下,理解包容

是说,当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这个体系能够进入他的体系,会多了一些谅解。

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

耳顺之什么呢?是不管这个云在五千米还是五百米,他总能感知到这个高度。这是孔夫子面对那么不同学生都能够材施教的道理

一个要想做到耳顺,要使己无比辽阔,可遇合不同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己恒定的标准坚守在某一个高度

这样的观点来解释中庸”许更为恰当。中庸其学习了所有知识之后,经的陶冶与熔铸,达到一个融会贯通的境界

好像我们小学、中学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个物理验:师给一支铅笔,一个圆,将圆画七等份,再分别涂上七种颜色,然后戳在笔尖上快速旋转,结果呈现的是白色这种是七种颜色绚烂之极之后融合而一种颜色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在的天地之理在的融合。有了这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所欲而不逾矩”。

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生命习惯时,能够做到从所欲,这可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佛像,每天都有很多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由跟它采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啊?什么了不起啊?

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们只经四刀走上了今天这个岗位,而我是经千刀万剐才得佛。

我们孔子所描述的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十五到七十的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不同生阶段可参照的一面镜子。通它,我们比照一下己的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道,是否包容悲悯去体谅他是否终于做到从所欲。

同时还要看到,在当今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社会里,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率生活

年龄有生理年龄,有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价值系统,已经能够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做到从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生命,才是有效率生命

英国的科学家公布一个验:

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是小南瓜所能承受极限

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

最后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

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年的树干!

这是一个什么验呢?其一个生命验,这我们现代所处的环境我们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这样竞争压力下,我们理由不提前熟吗?只争朝夕”这句话用在今天是再合适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太久。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是使我们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己的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在于,他简约的语言点出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践,从而形一个民族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一种有效的分,让我们一个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生,概这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义。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