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文案 > 文章内容页

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

来源:荣汇富正能量 日期:2021-11-17 23:56:06 分类:励志文案 阅读:

  文/缓缓君

  这不是鸡汤不是砒霜,只是从纷繁复杂的现状中,抓住背后的暗潮涌动,分析我们面对未来

  社会即将分层,将会在第几层?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要夺来。”

  这句话出《圣经·太福音》25章29节,后此为典故,归纳了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太效应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当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话在网上热时,公众号城市数据团”发表了一篇爆文《逃离终将衰落的家乡》。文章各省口流动的数据为依据,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

  都市像抽机,不停地从落后省份抽取劳动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像今天的日本一样,无数村庄和城镇凋零衰败,但东京和阪都市圈繁华依旧。

  在口负增长的时代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便己能够生存残酷吗?不,为这是年轻动力己用脚(投票)投出的结果

  都市拥有质的政治资源、商业资源教育资源资源这些优质资源吸引着无数优秀年轻,而优秀年轻将推动都市的繁荣发展,从而让都市获取更多的资源,于是形一个优势迭代的性循环,这太效应中的强者愈强。

  而由迁徙引申出来的推论,则更加触目惊

  还能在这些选择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中犹豫,说明无比幸福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机会。假如最终选择留在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许会幸福一生;但在子女到了这个年纪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是——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文中所谓的无比幸福”其无比残酷”,都市在攫取优秀才的同时,在用高额的房价和户籍制度将千千万万的普通挤到繁华都市的边缘,将他们赶到逼仄的地下室,脏乱的出租房,直到他们梦碎的那一天,收起囊,滚回家乡,然后他们的下一代再背起囊,逃离家乡

  这太效应的另一面,弱者愈弱。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汤玛斯·皮克提认为,当今的资本已经经济的增长率,这将会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聚集。

  是说,越有收入增长越快!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一点

  最近30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收入都有所增长,但是高收入群体(政企管理者、金融从业者、IT从业者)的收入增长更快。

  投资财富犹如滚球,同样的速度下,球越体积增长越快。

  当王健林先赚它个一个亿”的小目标刷屏时,没有王健林身家2600亿,一个亿只占他总资产的0.04%,对他而言真的只是一个目标啊!

  而对于没有家产且年收入十万的年轻而言,一个亿的小目标不算太难,是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而已。

  1980年,一个农民家的孩子踏进了校门,邻里乡亲都他为荣。可他到了北京之后才发现:

  己没书,跟不上同学聊天

  穿衣搭配非常土,女生找他扛包打理由居然是为了己的男朋友休息一下;

  做个我介绍,被当众嘲笑,说他普通话讲得像日语;

  除了插秧是能手,他一样都拿不出手。

  这样一名农家子弟,他创办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机构,他入选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业领袖”,他的名字叫俞敏洪。

  寒门出贵子,逆境出英才,俞敏洪的经历书写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传奇。

  可是,如果俞敏洪再晚生几年会怎样?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云杉统计1978年——2005年北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

  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三上的北学子出寒门;

  90年代中期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

  2000年之后,考上农村子弟仅占一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

  农家子弟的名额都被谁占了?

  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于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告《无声的革命:北京学与苏州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告通研究50年数据,得出了一个让全社会哗然的结论:

  90年代后,考上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只占全社会口的1.7%,却有40%的北学生诞生于这样的精英家庭

  寒门再难出贵子,精英扎堆进名校,这是太效应的又一次胜利

  (什么80年代是农家子弟的黄金年代?高考是1977年才恢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效应日趋明显。)

  前几天,有读者转给我一篇亚洲新闻周刊杂志”公众号的文章,标是《底层放弃教育,中产焦虑,上层不中国高考》。

  在此之前,我早已在朋友圈刷到了这篇文章为标在太刺眼,而刺的是,它反映的难道不吗?

  作者余秀兰借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越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下的认同比例最高,于是作者用了这样的小标来描述底层对待教育态度——绝望的底层民: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作者的结论对吗?

  对。虽然情理难容,但却料之中,不信我论证给看:

  论据之一:家里读书代价越高。

  2014年《经济》(The Economist)的一项告指出:包括书本费用在内,高中三年的学费动辄数千美元——这往往贫困农村家庭年的收入。

  论据之二: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2014年,瑞典隆德学的薄家珉(Benjamin Lillebrohus)的一项统计告显示:2012年复旦学新招收的农村学生占比为10.36%,同济学占比18.98%,天津学28.14%,吉林学32.27%,西北师范学59.85%,南昌学43.68%,喀什学(原喀什师范学院)56.98%。

  像《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道中提到的那样: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被逆转。

  论据之三:学校越差,越难找到工作

  当社会教育起点越来越高,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时,好工作的门槛必然越来越高。毕业生要面对竞争对手,是市场中所有竞争同一岗位的,所对于三流学的毕业生,毕业失业”已不再是笑话

  另一方面,无论寒门学子为上学背了多少债,付出多少代价企业顶多只会表示遗憾,仅此而已。

  对于底层民而言,教育的高本,低收益,导致了他们教育绝望

  当读书无用”的声音在底层日益高涨时,社会中上层却在教育投入上更加疯狂。

  今年上半年,一篇名为《北京的无奈:淀拼娃是怎么拼的》的文章在各路家长朋友圈疯狂转发。

  当主流媒体炮轰课班是培养应试教育的机器时,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辅导班的课程:

  语文师上课,孩子读的是《学》和《春秋》,但很多内容讲的其是历史,而且是把中国历史发生的事情国历史横向对比,带有文化哲学的启蒙。

  英语则是新东方的名师上课,孩子然拼读开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讲英语故事

  数学则是国内985名校的毕业生授课,小学低年级的奥数让文科生缴枪,但孩子学会会有乐趣

  作者儿子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晚上八点课班下课,赶回家还要写作业,做完作业还要看课书,一般儿童读物,一周读完一本,一个月读完一套,内容包括科技、历史、地理等等。

  或许会觉得这样家长残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么,说好的快乐教育呢?可更残酷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孩子要求的。

  一般控制他晚上十点要睡觉,但他经常会比这个睡得晚,孩子才七岁啊!真的很,每次都对他说不想学了课不要上了,但他总是不愿,他有一个目标是能够赢了爸,要有他会他不会的内容。”

  文章最后一句寻味:功真的不是一代的

  更寻味的是:龟兔赛跑,如果兔子拼命向前跑,会怎么样?

  答案依然是太效应。

  《七年》是BBC的一部纪录片,它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英国孩子,记录了他们生轨迹。从7岁开始,每七年记录一次,一直他们的56岁。

  这项历时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孩子依然是孩子依然是,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

  7岁本该是个天真烂漫年纪,但不同阶层孩子已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上流社会:John和Andrew已经阅读《金融时》、《观察家》的习惯他们明确知道会上顶级的私立高中,然后读牛津学,再然后进入政坛。

  中产阶层:男孩拥有己的理念,如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种;女孩则想着生子。

  底层社会希望当驯希望能有机会见到己的爸爸,而贫民窟出生的Paul,甚至把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当己的生愿望。

  49年之后他们已是56岁。

  上流社会:John为了企业家并致力于慈善事业,Andrew为了律所合伙他们孩子继续接受着精英教育

  中产阶层:他们中的多数依然是中产,会有个别滑落到了社会的底层。

  底层社会:Paul为了泥瓦工,Symon则为了司机,他们生了一堆儿女,儿女中的部分继续在底层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在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弯道超车,一夜暴富都为可能,但社会一旦进入到发达又稳定的阶段,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将变得日趋明显。

  哈佛公开课《公平起点什么》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程度上依赖幸运家庭环境。”

  两位罗斯福总统都毕业哈佛,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上层社会脉、财富、精英识、教育资源等等,父传子,子传孙。

  而社会中下层的孩子,在公立学校接受了所谓的快乐教育”后,构了新一代的社会中下层。但不管怎样,发达社会至少能为他们提供可靠生活保障。

  这是社会稳定的另一种形态。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荣获2016年的雨果奖。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小说的最高奖项,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可《北京折叠》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披着科幻衣的社会隐喻:

  顶层操控规则,中层高节奏工作,而底层的,将连被剥削的价值都不再会有

  当底层民对着邻里乡亲高喊读书无用时,阿尔法狗已经战胜了李世石,一场工智能”的革命正悄无声息地到来。

  可预见,随着工智能的发展,机器换”是必然的趋势,当一批又一批动XX机”进入各业之后社会对蓝领的需求将幅降低。到了那一天,那些放弃教育的底层民,他们出路又在哪里

  这是政府要考虑

  而对于我们己而言,更是:这个社会还有打破阶层的可能吗?

  有,当然有!

  即便是在阶层高度固化的英国社会,在纪录片七年》中,依然出现了一个,他打破了阶层的天花板晋升精英,他是Nicolas ——一个农夫的儿子,他考上了牛津学,然后为了美国名校的教授。

  十四分之一,从概率上来算,约为7%。

  无独有偶,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巴拉巴西在《爆发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为的93%是可预测的,而剩下的那7%无法预测的改变世界

  书中没有给出7%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但至少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世界永远存在这样一类,他能够超越己的家庭、血缘、环境,他能够挣脱时代他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这一类被称为英雄

  那么来了:

  社会即将分层,阶层正在固化,而,能英雄吗?

  作者: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一点温度,新书《我喜欢这样》已上架。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