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文案 > 文章内容页

努力就能成功?想得美!

来源:荣汇富正能量 日期:2021-11-17 23:56:13 分类:励志文案 阅读:

  文/周冲

  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出,10000小时定律飘洋来到中国一种奉之的定律

  这个定律简单,即,坚持10000个小时,都能变天才

  比如,达·芬奇、贝多芬、莫扎特、乔丹等世界天才都是了一万小时的练,方一代师。

  我相信

  甚至给己定计划,每天投入5小时,一年至少投入300天,6.66年后,有了10000小时,那时候,不说世界级,国家级码字工,应该可做到了吧?

  然而想得美

  为我慢慢发觉,这10000个小时,名堂着呢。

  比如一个白领,做着她不太喜欢的接电话工作

  每天拿起电话,喂,您好。喂,再见!”

  如此循环一万小时,她能电话师吗?

  当然不会

  为,这不是她工作

  不,一切投注的劳力,都只是应付敷衍,只是苟且无奈。

  不得已为之的事情,对灵魂滋养技能的精进、经验的获取,毛线用处都没有

  那么喜欢事情做上10000小时,会天才吗?不会

  举个例子,吃饭

  饭吃,甚至许多,都称吃货,证明己对食物的谜之狂热。

  那我们来做一个算式。

  一个正常,每天花在进食上的时间,平均算起来,约是2小时。

  2小时×365天×80年=58400

  是说,一生约有58400小时花在吃饭上。

  58400,几乎6个10000小时,但吃出师了吗?没有

  什么

  没有专业技术含量。

  举筷,下箸,挑选,夹,提起,塞入口中,咀嚼,吞咽这一串动作,是本能是说,只要是个无论智商超天才,还是智商为零的瓜,都能把它

  零技术,零经验,零逻辑,零知识,零门槛。

  0×58400=0

  一件事情技术难度为零,花在上面的时间是零

  反之,一种技术难度越高,花在上面的时间越值

  所如果吃饭这件事上加上技术难度,在好吃不好吃”之余,吃货还系统而专业地,去研究食材、食谱、食系、食法、食物故事为厨师,或者美食家。

  但有了兴趣技术难度,还是不够的。

  比如说,打网球。

  网球喜欢吗?喜欢

  网球难吧?难。

  但是,每周打4小时,一年52周,共打208小时,打上50年,4×52×50=10400小时,会天才吗?

  不会

  什么

  这只是业余好,而非练习

  练习,是佛罗里达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

  什么思呢?

  要做到下:

  1,只在学习练习

  2,注必须高度集中。

  3,重复训练,从不会到会。

  4,在整个练习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回馈。

  真正练习,是非常令不爽的。

  比如,钢琴家们的练琴,篮球运动员们的训练,舞蹈家们的练功都不是一件弹着”、打着”、跳着”的事。

  所有在业界获得卓越,不仅在时间上投注很多,而且在训练强度、专注度、有效度上,同样投注很

  今天媒体为例。

  如果天天写故事故事故事一点结论”、我朋友朋友鸡汤”式的文章那么,写上十年,不会太多精进。

  为,这种训练强度太小了,对作者的智识、专注度和训练有效度的需求太低微。

  所如果偷懒时候,我会用半小时,写出一篇这种文章

  为,几乎不经脑。

  简易方便,能学。

  但对我个训练有用吗?没用。(然而奇怪的是,这种文章是最欢迎的唉)

  什么没用呢?

  为,这种技能,是我的舒适区”,而不是学习区”,更不是恐慌区”。

  学家NoelTichy曾提出,知识技能,分为三个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

  是我们为常的知识,娴熟得近乎动化的技能

  比如钢琴家弹《两只虎》,篮球运动员运球,舞蹈家劈叉,我写故事故事故事结论”;

  中间一层是学习区。

  指目前尚未掌握,具有挑战性的知识技能,它会令我们不适,但长期训练,依然可掌握

  比如阅读一本兴趣但有难度的书,偶像演员饰演一个历尽沧桑的,我写一篇专业度、精准度非常高的文章

  最一层是恐慌区。

  这里是超出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感觉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放弃学习

  此,呆在舒适区做事,只是生活

  呆在学习做事,才是练习

  而在这种持续的挑战中,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一部分的恐慌区”会相应变学习区”,长此往,会越来越厉害

  若一生,必然天下无敌。

  那么,有了兴趣,有了技术难度,有了练习,10000小时后,功么?

  非

  比如说,我喜欢写作,写作这种很难,我一直呆在学习区,每天挑战知识与新写法。

  但是如果我一天到晚不在焉,一几用,疲乏不堪,那么,哪怕熬再多夜,废多少寝,忘多少食,离《异类》里的佼佼者,还是摸不着边儿。

  为,功还需要高度集中。

  一个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事,其效果远低于只做事

  一个读趣味性专业读物的,其所思所得,要远低于全身阅读专业读物的

  一个精力旺盛的练习者,和一个精神昏聩的练习者,在同样的难度训练前,花了同样的时间,但效果,明显是前者胜出。

  这是当前许多专家,呼吁我们不要熬夜

  为,当精力与注力匮乏时,工作是低效的。强为之,只姿态,而且效果微渺。

  很可能,他在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时,学了1小时,所获得的远超了10小时的果。

  除了上,若想功,还要反复练习基本技能

  比如,舞蹈家会反复训练基本动作;

  音乐家将乐曲,一段一段地抠出来,反复练习。甚至,能听出来是什么曲子,都不算关。

  而一个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我很佩服的一个作家,如今着作等身,但是,每天晨起,依然朗读《唐诗三百首》,为能带来基本的语言锤炼和美感鉴赏。

  不积跬步,无千里。

  一种技能反复,会变套路,变习惯,长在脑子里。

  修炼渐多,掌握技能会逐渐增多。

  还要随时给己反馈。

  为,基于提升效应,都会高估己。

  比如说,经常性地,我在写完己的文章后,很有一种满之感,但在旁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一篇文章

  文采与内容,都无甚出色之处。

  如果不指出,强矫正,我可能会按此套路继续写下去。

  而在其他业界,同样如此。

  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修炼技能,都便捷起来。

  但是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教练优秀师?

  为,我美化,单独训练时,会对错误敏感,甚至视而不见。

  而一个师,却能及时给积极的回馈,指出,给予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当然,有一些真正高手,比如贝多芬工作时候,会分裂出另一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最后,我想说的是,天赋重要

  虽然知道天赋是啥。

  但某些与生俱来的东西,确会响

  比如,一对双胞胎,在练习音乐时间上,相差了2000小时,但他们音乐平,还是一样的。

  此,这种事情,关联的太多了。

  它不是简单地照搬这个公式:天才天赋制力练习精力集中10000个小时。

  而是:功=天赋×制力×练习×精力集中×10000个小时。

  是说,任何一方为零,是一场空想

  但好好在,我们在哪个方面,都能插上一脚,都占有一点份额儿,那么,既然功之正在胸腔扑扑作响,去试试又何妨?!不了,无愧于己,还是能做到的。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