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文案 > 文章内容页

比较受用的一些习惯

来源:荣汇富正能量 日期:2021-11-17 23:59:19 分类:励志文案 阅读:
    
  一般来说,长期任务总是比较有难度,而里总有逃避困难趋势最后结果或者是最后干脆放弃,或者是剩下一点时间手忙脚乱地赶工;我己之前这样教训欺欺地说要轻松生活,抛开烦扰”,到最后天才着急办理,搞得狈不堪。
  
  后来,我发现这做法其是事与愿违的,如果调整状态,尽早了解情况并不必然带来的压力,反而时间充裕,有把握进度,即便中间遇到突发的留有时间解决;更重要的是,尽早着手,可充分利用边角余料的时间:比如说,接到一份文档,需要在三天后给出见,我一定会在当天致浏览一遍,下面的三天里,能在坐车、走路等等零碎时间思考,而且效果不错,如果没有尽早了解,这些时间浪费了,什么义的事情没干(阿基米德若不是之前遇到,在澡盆里泡一万年想不出办法检测皇冠的真伪)。
  
  电子邮件的情况是如此,我常看到讨论电子邮件是上回好还是一段再回好,我的经验是,收了电子邮件要尽快看,至少了解邮件里说了什么如果不是着急的,等想清楚了再回。
  
    
  一般来说,我们做的工作总是一个目的和义的,但工作的形式又是非常具体的,忙起来往钻到死胡同里,忘记真正的目的和义,想不清楚真正要做什么了。前几天,我需要搭建一个演示环境,手上有两套方案A和B,方案A估计要半小时,方案B估计要一小时,于是我选择了方案A,可是动手之后才发现服务器缺乏一个要的组件,于是先费劲添加好这个组件,再编译需要用到的软件,又发现在64位环境下会编译出错(前我只在32位机器上编译),上网查发现需要一个补丁,于是又四处寻找这个补丁此时已经用掉一个多小时了,下面还不知道会有多少;我忽然想到,真正要做的无非是演示程序,解决打补丁、找软件之类的虽然很有思,但其任务角度考虑,是浪费时间,于是果断选择方案B,一小时后顺利解决了。
  
  据我观察,很多技术员都热衷解决技术,温伯格称之为hacking (神游)”;神游很好容易上瘾,但我们都不是不食间烟火的神,要想真正做点事情不能放任神游。
  
  关于这一条,还要补充一点:哪怕忙得昏天黑地,不能没有头绪。工作压力,忙得焦头烂额是常有的事情,许多这种忙碌失去方向往往忙了整天,下班了都不知道今天到底干了什么,有什么义。我的经验是,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打起精神想想(虽然这样很难):己究竟要干什么,目前的安排是不是可做些调整持续的思考才会产生感悟才能有改观,否则,有可能一直陷入瞎忙”的境地而不能拔。
  
    
  我承认喜欢,没事的时候上Twitter、看看论坛、聊聊天,确很有思,信息不断更新,总有兴趣东西冒出来,可是这样守在电脑前,量的时间浪费了,什么义的事情没有做,即便做了,效率很低——专注才能保证效率。摸索反思之后,我觉得比较合适的做法是,给己设定明确时间点:比如现在八点二十,我可告诉己,上网十分钟,八点四十开始学英语。为有了明确时间界限,反而会想在这二十分钟之内,尽可能高效地把兴趣的内容都看了,而不会慢慢浏览”;到设定的时间点,一定要令禁止,专注地做之前决定事情
  
  更重要的是,从小事开始己设定明确时间点,对培养力很有好处——如果许多小事都能做到说做做”,慢慢的,复杂一些一些任务能够说做做”了,有惯性、
  
    
  正规一点的网站,都有详细的访问日志(记录),即便不做数据挖掘,一旦网站的访问出现异常波动,会在日志上体现出来,而且检查日志,可发现所在;网站是这样这样。我从08年翻译温伯格的《技术领导之路》开始开始每天记日记,发现日记和网站的访问日志有相同的功能:比如我一般公司都在8:35左右,前后误差不超5分钟,但上周有几天都在9:00左右,检查日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可找出变化的——是早上做事的顺序改变了。而且,根据日记,我还观察评估这种变化的影响,是好是坏。
  
  日记不断提醒鞭策己,有段时间我发现己时常处于无事可干的状态如果没有日记,我多半只觉得这段时间总是无事可干”,但日记里会写下今天感觉无事可干的第八天了”,这样,对己督促压力很多动力会强得多。
  
  关于日记还要多说一点,我前总不理解,记了多年日记的,日记什么那么简单?只记录哪天做了什么,附加一点简单评论,而没有太多抒情。我从翻译技术领导之路》开始到现在记了一年多的日记,逐渐明白了,持续的日记需要这样记录:当天的主要为,加上一点评论和反思。日记不太适合作为抒情的载体,更合适的功能是记录生活的痕迹,用分析、反思,然后己才有可能提高
  
    
  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很对的。拿软件项目来说,尽管项目的开发时间很难预测,但有经验技术往往能进更准确的判断,这他们具有预见能力:能预见到开发中会遇到这样做出的安排时间上更充裕(保证效率),理上更有准备
  
  另一方面,我亲眼见到许多技术员,只管手上本阶段的任务万事吉,从来不去预见这些己的程序能够负载多的规模和压力,超出这个负载能力,会出现怎样的,应该怎样解决这个,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概多久会出现结果是,等到真正出现了,手忙脚乱焦头烂额,迭代开发”了拆迁开发”——到某个时间要推倒全部重来一次,质量无法保证不说,不堪言。
  
  软件业有本名著叫《重构》,这本书的核思想是,软件需要不停地重构,要不会僵化(decay),如果仅仅满足于眼下没有,持续的重构无从说起。
  
    
  前些天有个朋友与我讨论跳槽事情,眼下有两个选择,很难决定;我听了他的详细描述说,这样吧,暂时不看薪、职位这些,这样想:十年,或者五年之后希望是个怎样的,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拿着这个答案衡量现在的两个选择看看会怎样。结果会儿他痛快地做了决定。我想,这局观的作用。
  
  我遇到许多取舍抉择,比如我总觉得关于计算机的基础还不够扎我的英语还不够好,书读得太少,我的照片拍的还不够好于是想去补习基础、去学英语、去读书去看师的照片做其中的任何一件,都会给感,但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兼顾;在需要做出选择很多时候,我都会努力摆脱一本书、一门知识、一件事的局限,跳出来想一想,宏观看来己现在究竟在怎样的状态重要任务什么将来希望一个怎样的清楚了最迫切的需求,才可从容抉择,即便放弃一些看来还不错的机会不可惜——况且,正如李笑来师说的,诱惑许多时候是伪装机会出现的,拿着局观的照妖镜,许多诱惑才会显出原形。
  
  局观不仅对个长有用,对工作有用:无论手头的事情多么细小、琐碎,思维总可跳出工作的限制,尝试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应该如何改进;这样己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与同事的配合会更加默契
  
    
  我每个周末要去麦德龙买购物一次,最开始的几周,我会选择不同时间点去:早上八点,上午一点,下午一点,下午四点这样概地知道什么时候购物最省时间。这一点,光靠想是很难判断准确的,多的时候有可能结帐窗口多,少的时候结帐窗口少。有了这点了解妥善安排,尽量减少购物时排队的时间。此,还可知道停车场在不同时段的状况,下雨天选择合适的时段去购物,把车停在有遮挡的车位。
  
  再比如,从家到公司的路不止一条,开始时候我会尝试每一条路,看看是否拥堵,是否平坦,概要花多少时间;如此,遇到各种情况,都可迅速地选择相对来说最合适的路径;如果只走一条路,或者不留观察,不会了解这些情况,遇到情况没有这么多选择
  
    
  分析事物,除了定性之,还有定量,而且定量分析往往更有义——世界上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太少了。可惜,许多时候我们却不觉地在用定性的思维看待世界往往丧失了很多机会
  
  举个例子吧,《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了一本传记《奇特的一生》,作者详细描述了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管理时间的做法——柳比歇夫每天对时间把握精确到分钟,他每天认真记录己花多少时间多少事情:写作35分钟,读书50分钟虽然精确到像一座钟”,但传记作者承认,认为”的生活比起柳比歇夫,确差了太多。我读《奇特的一生》感触很深,我深知虽然无法做到柳比歇夫那么精确,但至少可偷学一招半式,让己的生活更有条理,效率更高。但是一些朋友推荐时,我遇到的第一反应是:生活那么精确,都机器了,多可怕!潜台词是根本不想了解,不愿了解。但我想说的是,认真了解柳比歇夫的生活,并不要求我们都像他那样做到极致,而只是提供一个机会借鉴他经验生活习惯如果知道,连借鉴都无从说起),至于借鉴几分,这个分寸是可需要把握的。
  
  我深为,分寸感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们淡定看待各种情况:看到不好的,提醒保持距离,看到好的,告诉努力借鉴,至少不要被拉差距这样才能坦然面对生活找到己所处的坐标。化用我喜欢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说法,我们感觉好,必须建立比较和判断的基础上的——越是了解这个世界,看得越多,知道的越多(当然把握我克制的越多),这种感觉真正好”(关起门来固步封的好”,其脆弱很黯淡)。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临终前说的话:多幸福啊,我度美好一生”。他说那句话,是有底气的。

X

打赏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