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文案 > 文章内容页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来源:荣汇富正能量 日期:2021-11-18 00:12:22 分类:励志文案 阅读:
  
  他应该是最受广民群众推崇的科学家了。当一堆簇拥着的穿着棉袄气质白西装的袁隆平钻进那辆黑色别克后,刚才还在维持秩序的黑衣保安开始嘟囔:真该要他一个签名。”
  
  饥饿
  
  在中国,袁隆平的故事中少不了们对饥饿的记忆。在一本两百多页的袁隆平传记中,作者用二十多页来铺陈背景,讲述饥饿的幽灵”,第23页的时候,主角才终于出现了。
  
  这位能让稻增产20%的杂交稻之父是个,找他给书签名,他便签上名字,再加上日期,一个字不多写。当说,讲讲梦想吧,他只想得出那些跟庄稼有关梦想稻长得像高粱一样粗壮,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坐在稻下乘凉”
  
  1999年,袁隆平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讲述这个梦想。那一年,在中国,他还不那么出名。记得,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袁隆平亲站在湖南省展台前介绍杂交身后稻,侧面是他在稻田里的照片。有性急的游客指着照片喊,咦,这是照片上的耶。”袁隆平讪讪笑着点头,是我是我。”然后指着身后,向游客介绍他的杂交稻。
  
  在那之后,有小他的名字命名,他拿了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还拿了世界粮食奖和色列的沃尔夫奖,声誉渐隆,越来越喜欢他。
  
  那是个中国理想中的学家形象,看上去平庸而无特色,却能解决。他很少在公众场合出现,出现时穿那件有棉袄气质的白西装,说着带湖南腔的普通话喜欢强调,那是与毛泽东类似的口音”,另有中国媒体考证出来,他的白西装价值五百多块民币。
  
  1990年代,袁隆平曾3次被提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均落选告终。私下推测,这是为袁的研究于偏重应用,不够基础和尖端,但官方并未给出明确解释。
  
  他不喜欢在媒体上露面,根据他办公室的说法,简单:太浪费时间了,而最终的内容又同小异。他的一个助手解释:他已经尽力配合了,上中央电视台,上凤凰卫视,还上纽约时代广场广告牌上的中国的形象短片在那个短片中,他穿了一件格子的半袖衬衫,没穿那件白西装。
  
  虽然每个中国知道他做了些什么,但要仔细讲清楚他是怎么做的,他的工作会对我们将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家又都开始面面相觑了。
  
  孟德尔VS李森科
  
  与多数的直觉相反,农民模样的袁隆平并不是生在农民家庭孩子。他出生于1930年的北平协和医学院,他的一位姨妈在协和医院担任护士他的出生档案上还有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之一)的签名。袁家家境父亲是东南毕业生,亲是教会学校高材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亲告诉袁隆平:要博,要,要做一个道德。袁隆平说:亲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
  
  根据某本传记,他是在6岁时随郊游去了一个农村的果园,喜欢上了田园;另一本传记则认为他最早农村是在15岁。不无论是6岁或是15岁,都刚好绕开八年抗战时期。我们推测,没有战争的田园给袁隆平留下了美好印象,又加上不甚喜欢数学,读学时,他考了农学系。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根据袁的口述回忆录,毕业鉴定上写着由,特长散漫”。毕业后,袁去湖南安江农校担任教师。这概与今天的支教青年有点儿类似,不为当时的政治环境,袁的支教”并不轻松
  
  做教师期间,袁隆平跟对门学校的女师谈一次长达数年的,对方最后还是放弃了他,选择一个出身比较好”的男青年,做出了政治上‘要求进步’的选择”。直到33岁,袁隆平才与己从前的学生、同样家庭出身不太好”的姑娘邓则结婚之后,除去时代带来的一些波折,袁隆平的家庭生活普通而美满”。
  
  在那个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灿烂的农学明星是苏联李森科,他继承了拉克的思想认为环境影响比遗传更重要,而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被认为是反革命”和资产阶级”的。最初,根据李森科简便易”和立竿见影”的无性杂交”理论,袁隆平尝试西红柿嫁接到铃薯身上。第一年,他功,土里挖出了铃薯,茎上收获西红柿。然而,到了第二年,把去年收获种子种到地上,长出的西红柿跟普通西红柿一点区别没有
  
  土豆西红柿故事生在1960年和1961年,那两年间,除了土豆西红柿失败,袁隆平印象深刻的,还有饥饿。那段时期,袁隆平亲眼目睹了路边、桥头和田坎的尸体,体会饥饿的日子里,肚子空空,身体没力,两腿没劲。晚上睡觉被窝冰凉,始终睡不热”1961年的春天为搞小麦,觉得在湖南没有前途;搞红薯,觉得是个搭头,义不”,袁隆平决去研究能填饱肚子的稻。
  
  某本传中提到,他曾从田里精选了一棵穗饱满的稻子,收获了1024颗稻种,把它们种在田里。然而,最优秀的稻子长出的后代居然高高矮矮,有早有迟,没有一株的性状超前代这让他忽然想起了正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理论杂种的第二代会发生性状分离,那么,去年那棵穗多的稻株,应该是一棵天然的杂交稻。
  
  主粮传奇
  
  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作物产量的做法,从1920年代开始了。当时,出身于政治豪门的美国小伙子华莱士发现了杂交玉米的秘密杂种玉米的个儿硕又整齐。华莱士和朋友专门立了公司利用杂交育种技术玉米种子,仅用了10年,这个公司的业务从北美洲扩展到了欧洲、亚洲、南美洲和非洲,创造了华莱士家族巨的财源。华莱士后来尝试从政,做美国农业部长,还做商业部长和副总统。
  
  1960年代,利用杂交育种方法美国的诺曼?博洛格在墨西哥培育了抗倒伏麦穗的高产小麦。事上,在博洛格的半矮秆小麦之前,小麦几乎不需要施肥超一定限度,施肥越多,小麦的倒伏会越严重,产量越低。但博洛格的奇迹小麦”长得矮,不易倒伏,启动了施用化肥的现代高产农业的开端。所,博洛格被视为上世纪第一次作物绿色革命的开创。197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没看错,是和平奖,奖励他带领们战胜饥饿,通和平的努力恢复战争创伤”。
  
  1962年,带着对那棵杂交稻的问号,袁隆平费去北京拜访专家。在中国农科院的图书馆中,他读到量新鲜的文资料,知道了杂交玉米的功,知道了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正如火如荼,他该做的找到利用稻杂种优势方法了。
  
  杂交稻育种迟迟没有突破是有的。与玉米相比,稻的杂交很困难类的3种主粮作物中,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雌花和雄花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很清楚,最容易杂交。而小麦与稻是严格的花授粉作物,雌蕊和雄蕊包覆在同一朵花苞中,要现杂交,很不容易。博洛格的小麦杂交是利用一把镊子和一个镜进的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根据资料,博洛格经二十几年、三万多次杂交试验才得到了抗病又矮秆的奇迹小麦”。
  
  而杂交玉米的办法用到稻上却不可稻不仅花极小,一朵花只结一颗种子,而且花粉只在极短时间内具有活力。操作上的困难们很难用手工杂交的方法来提供批量的杂交种子满足生产要求。在当时的国际稻学界,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稻是花传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即使有优势由于无法提供批量杂交种子稻杂种优势还是无法用于规模生产。但从北京回到湖南后,袁隆平还是决定从那棵穗多的稻身上寻找杂交稻的钥匙。
  
  了三四年,检查了14000棵稻穗上的小花,在当时的中科院院刊《科学通》上,36岁的袁隆平发表论文,描述己在稻身上的发现:他发现了4棵雄蕊没有生殖能力的稻株,而这种雄性不育的特征还可遗传。于是,袁隆平说:要利用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育。”
  
  文革”期间,学校已经出了针对袁隆平的,批斗动却迟迟不见踪影。后来才得知,是国家科委看到了袁隆平在《科学通》上的论文,特下发文件,要求湖南科委支持袁的稻杂交试验之后的每次批斗,科技部公函了袁隆平的护身符。
  
  1970年11月23日,南岛野生稻抽穗扬花的时节,南本地的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带着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一个长满野生稻的坑沼泽中发现了一棵他们需要的植株那棵野生植株贴着地面生长,拥有败育的花粉。(名言 )杂交了数代进选育,他们淘汰掉了那棵植株的一系列不好的特性匍匐生长、叶窄、茎秆纤细,容易落粒花粉败育的特性仍然保存了下来。那株野生稻被取名为野败”。从野败”开始稻领域的一件偶然生的小概率事件,促了另一场影响深远的农业技术革命。事上,在野败”被发现后不久,约在1972年,国际稻研究所中断了他们的杂交稻研究,是很难解决有关技术”。
  
  今天,在国际稻研究所的网站上,对杂交稻的解释中说,比其他稻种都要高产。”谢放鸣解释道:在相同的气候、土壤、肥料环境下,杂交稻比普通稻高产。用相同的投入,杂交稻要比常规稻高出20%上的产量。”谢是袁隆平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目前在位于菲律宾的国际稻研究所担任资深研究员,负责全球农业磋商组织的杂交稻研发项目
  
  好的种子最好种子
  
  根据国际稻研究所的数据,目前,中国稻田里,有58%的稻是杂交稻,这个比例在美国是40%,在东南亚的几个国家平均约为8%曾任美国总统农业顾问的唐?帕尔伯格认为,袁隆平的杂交稻是中国战胜饥饿的重要方法,是和平探索对暴力冲突胜利给那些持中央统一管理必将窒息地方创造观点的上了很好的一课”。不,帕尔伯格认为中国战胜饥饿的另一个方式是计划生育”。在他的书中,助力中国战胜饥饿的两位英雄分别是:袁隆平和寅初。
  
  然而,粮食增产与农民生活改善并非必然的关系。杂交玉米推广后正逢经济萧条,华莱士不得不负责一个叫作农业调整处”的部门,削减包括玉米在内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对停止生产农业支付工资。对上世纪的整个绿色革命,时有批评声传来。在这个领域里,们尤其可体会,最好”是更好”的。帕尔伯格总结说:赞许者来那些粮食生产希望摆脱饥饿的们,而反对见则来那些减少农民收入不均为主要目标。”不,当时反对的主要是高产品种从根本上动摇了去的雇佣农业农场主对农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少;粮食的产量愈高味着价格会愈低。
  
  袁隆平并不这类冲击,他的理想简单希望农民利用高产的种子种三产四”,多余的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去年4月,三农专家李昌平曾发表一封给袁隆平的公开信,希望袁隆平转向培育常规稻品种,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种子”。李昌平向本刊记者解释:今天的三系杂交稻稻种”只能种一季,农民只能持续向种子公司购买稻种,这让他们失去种子主权,不仅失去了与种子公司博弈的主性和能力失去了应对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主性和能力,他希望政府和科学家能有配套措施让农民己种一部分可留种的种子
  
  要从杂交稻选育出能高产的纯种稻很难,像把一堆沙子里的红色沙子挑出来,本上划不来。一位植物学研究者向本刊解释:增产涉及到的基很多,要依靠多代工杂交选育形优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品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于是,在粮食不足”与无法留种”之间,我们选择了先解决前者。
  
  而对于农民种植常规种子建议一位育种专家则认为,看上去不错,但目标并不明确施起来很难。”
  
  对李昌平的公开信,袁隆平没有做出回应。不,很显然,粮食不足”与无法留种”之间,他继续致力于解决前者。最近几年,袁正致力于另一个勃勃的计划超级稻,继续挖掘杂交稻的增产潜力
  
  转基与有机农业
  
  虽然给袁隆平的公开信并未得到回复,李昌平还是对本刊评价道:袁隆平是个的科学家。”袁的学生谢放鸣认为,袁是个专注,特别专注己正在从事的工作,不理会界干扰。”
  
  这是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不今天年轻学家已经很难做到了,毕竟环境不同了。”谢放鸣在国际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发出如是感叹。
  
  对于这位专注的科学家,几个研究稻的同说,袁师是很和蔼的”;采访他的湖南乡说他是个幽默风趣的”。有一次与对谈,对方提到他擅长小提琴”,他会悄悄告诉对方,其,后面音乐,我是拿把琴在前面装装样子而已。”不,12月中旬,《南方周末中国梦”在中山学的对话活动现场,坐在4位嘉宾中间偏右的袁隆平双手紧紧地贴在腿上,身体略显僵硬地左倾很显然,他还不太习惯聚光灯下的环境
  
  从会场下来,工作员奉上,未及喝一口,一堆记者围上来。他笑了笑,眷恋地看了那杯一眼,好,那开始问吧。”有记者问他看待转基态度,袁隆平有点无奈这是他回答多次的最近的一次,是两个月前,愿为科学献身试吃抗病抗虫转基米。”不,他还是重复己的看法:不能一概而论,对一些对抗病虫害的转基我们需要谨慎对待;而对另一些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转基不会存在什么
  
  事上,对于转基这类新鲜技术,比他小几十岁的同说,袁师的开放态度我们比不上的。”袁的小儿子袁定阳,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系之后一直在从事转基稻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目标之一是把光合作效率较高的玉米C4基转入稻中。
  
  还剩最后一个了,袁隆平舒了口气,几乎要把那杯端起来了,然而,很不幸,提到了当下热门的有机农业。他态度激动起来,那杯放下了:没有化肥,无法提高产量,无法养活中国的十几亿口,”他说,国际稻研究所曾做一个几十年的验,化肥对土地的肥力不会有破坏作用。”说话时还特摆了摆右手,用加强话语中不会有破坏作用”的效果和表现力。此时,秘书前来汇,车来了,他才识到,己应该了,中断了那场关于有机农业优劣的辩论。
  
  回来后,翻开他签名的那本硬质封皮的文集,中文部分的最后一篇是他亲翻译的《漫长之路》,讲的是在菲律宾尼拉南约六十公里的一个小镇上,一块一公顷的土地。1963年开始们在那块土地上不间歇地每年种两季稻,稻草不还田。45年后,答案几乎是出料的”,长期集约式种植稻和使用矿物肥料,可能并不会降低土壤生产力,事上,如果耕种得法,甚至还能改土壤。”

X

打赏支付方式: